第二百四十章 弹劾-《画中的薛定谔》
第(3/3)页
政无纪纲,国无与立,诚如行政院谘覆所云。而整纲饬纪,非徒空言,要在功罪分明,赏罚平允。
赏不为一人而私,罚不为一人而宽,然后赏罚行而人知激励。其在今日,关系犹巨,纪纲一立,军威丕振,大陆之複,可立而待。
政府不予处分,岂以其飞出西昌,系有政府命令欤?而不知胡宗南应负重大之罪责,已定于弃成都、飞三亚之前。
重以在西昌之措施,适足以促西昌之速亡。事实俱在,焉能为讳。将以全军覆没为无罪欤?
何以激励军心,振作士气。将以为人才而欲保全欤?人才固宜保全,纪纲尤须尊重。
政府不欲反攻大陆,除丑类而奠神州,奈何使纪纲不立!为国家前途计,理合依法提出弹劾,以肃纪纲,而振军威,是否有当,静候公决。
提案人李梦彪等四十六人附.立法委员江一平等一百零八人陈情书胡氏以孤军四应,转战数省,仍遵命令,扼守陝南。
原拟加以整编,即顺江南下,直捣武汉荆宜,予匪以心髒打击;使此策果行,则胜败之数,仍未可知。
乃因华中弃守,匪氛四溢,川湘各省,迭丧名城,川滇将领,複多携贰,彼时钧座亲莅成渝,力谋挽救,政府遂有调胡部援川之令。
胡氏忠国忠党,是其天性,拥护领袖,尤出至诚,此时遂不得不移江汉之师,赴成渝之急,明知大军转进山区,不易争取时效,但以抢救政府,护卫总裁均为大义所在,不敢不投箸而兴。
此一时期,胡氏因爱护政府,效忠领袖,放弃成谋,移师入蜀,凛凛大义,甘蹈危机。
律已郭汾阳、浑碱之尊重朝廷,岳忠武、吴玠之倡导忠义,其心其志,未可以成败之迹论之。
溯自东北沦,平津告急,公卿将帅,相率言和,贪懦之徒,更多变节,以致人民惶惑,战士躇蹰,傅作义之卸甲,即其时也。
迨华中不守,湘赣随之,政府再迁,川滇迭变,其间失地丧师,叛国降匪者,何可胜数?
在全国鼎沸之日,大陆糜烂之中,独以数千里赴援之胡宗南部,则责以制胜出奇,全师保地,揆之情势,宁有可能?
至胡氏内抚戎行,外应强敌,忠贞之志,百折不挠。所部备曆艰危,辗转奋斗,军师团长伤亡至数十员,迄今参加游击者尚有参谋长罗列等多人,是其忠诚感召,故能众志同心,劲草疾风,时穷节见,虽无显绩之呈,已收默化之效,其崇尚武德,发扬军魂,求之当今,洵为硕果。
李梦彪除了将此文邮寄给台北监察部门外,还给当时自陕西背井离乡来台的一众三秦子弟油印了多份,林谦就收到过一份。
第(3/3)页